#热点新知#去敦煌莫高窟参观的时候,我满心期待能看到飞天仙女、神佛说法,那些在课本、纪录片里反复出现的经典形象,可真到了洞窟里,我的目光却被一些“小透明”吸引住了——供养人画像。这就好比去看一场大明星演唱会,本以为全程会为巨星尖叫,结果被角落里默默伴舞的舞者吸引亿融策略,好奇他们有着怎样的故事。
这些供养人,简单来说,就是当年出钱出力开凿洞窟、绘制壁画的人。在那个时代,对佛教的信仰那可是实打实的,人们相信通过供养佛,能给自己和家人带来福报,不仅今生顺顺利利,来世也能投个好胎。所以,上到达官贵人,下至平民百姓,都热衷于在洞窟里留下自己的画像,就像现代人喜欢发朋友圈证明“我来过”,他们是在佛前刷个“存在感”,告诉佛祖“这窟,我赞助的” 。
展开剩余63%早期的供养人画像,小得可怜,也就几厘米高,跟佛身边的小喽啰似的,一排一排站在角落里,千人一面,毫无个性。就好像是一群群众演员,没什么特写镜头,纯纯是凑个数。这也不难理解,那时候大家财力有限,能在洞窟里有个小位置就不错了。
到了隋唐时期,画风突变。经济繁荣,人们手头宽裕了,供养人画像也跟着“膨胀”起来,不仅尺寸变大,细节也丰富了,表情、服饰都栩栩如生。我印象特别深的是一幅唐代都督夫人太原王氏的供养像,夫人梳着高高的发髻,上面插满了华丽的簪子,像一棵开满珠宝花的小树;身着艳丽的上衣和红底花纹长裙,走路的时候,肩上的薄纱帔帛随风飘动,那叫一个雍容华贵。身后的女儿们和侍女,也都打扮得精致得体,从她们的神态和穿着,能感受到大唐盛世的富足和自信,真可谓“有钱,就是任性”,连画像都透着一股“不差钱”的豪气 。
再往后,五代、宋时期,供养人画像又有了新花样,不仅有单人像、全家像,还出现了出行图,张议潮出行图就是典型代表。画面里,浩浩荡荡的队伍,前呼后拥,人物服饰、仪仗器具都画得细致入微,简直就是一部生动的古代生活纪录片,把当时的社会风貌、风俗习惯都展现得淋漓尽致。这时候的供养人画像,已经不单纯是表达对佛的虔诚了,还带着点炫耀家族实力、记录历史的意思,就像现在有些人晒豪车、晒豪宅,那是实力的象征 。
在这些供养人画像里,能看到形形色色的人物:有威风凛凛的官员,穿着官服,一脸严肃,仿佛在告诉世人“我为朝廷效力,我骄傲”;有朴实憨厚的百姓,穿着简单朴素的衣服,眼神里透着对生活的期许;还有不同民族的人,回鹘、吐蕃等,他们穿着各自民族特色的服饰,展示着多元文化在敦煌的交融,就像一个古代民族服饰大秀。
敦煌壁画里的供养人,虽然不像飞天、佛像那样被众人熟知亿融策略,但他们才是敦煌文化的“幕后英雄”。这些画像,是千年前普通人的精神画像,透过它们,能触摸到历史的温度,感受到古人对信仰的执着、对生活的热爱,以及对家族的责任。每一幅画像背后,都藏着一个或平凡或精彩的故事,等待着我们去发现、去解读 。下次去敦煌,别忘了多看看这些供养人,说不定,你能从他们的眼神里,找到跨越千年的共鸣。
发布于:山西省星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