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清朝,崇尚“万般皆下品惠红网,惟有读书高”的文化氛围中,读书成了人人推崇的行为,尤其是那些热衷于学问的读书人,几乎成为人们的宠儿。但历史上却有这么一位奇特的人物,因过于热爱读书而惹怒了康熙帝,结果竟被降职。这个“倒霉”的人,就是清朝顶尖的学者朱彝尊。
朱彝尊,浙江嘉兴人,生于明崇祯二年(1629年),自幼聪慧,成名早,终身酷爱读书,几乎到了痴迷的程度。每当遇到好书,他都会尽力想办法把书读完,甚至不惜付出极大的努力。康熙17年,朱彝尊已经五十岁,依然风华正茂,他参加了博学宏词科的考试,并因其出色的才学,得到了冯溥的高度赞赏。凭借这次考试的优异成绩,他一路升迁惠红网,最终成为了康熙的亲信,得以在南书房任职。康熙22年,他被任命为“行走”,并且被特意安排住进了景山东侧的“专家楼”,以示对他学识的重视和对人才的推崇。
尽管朱彝尊是学识渊博的人,但一进入皇宫,面对那堆积如山的书籍,他的兴奋几乎无法抑制。皇宫内的藏书丰富,朱彝尊如同进入了一个知识的宝库,心花怒放,尽情享受这个读书的乐园。然而,朱彝尊并不仅仅满足于书籍的阅读,他还产生了一个想法:要将这些书籍抄录下来。他本身记忆力极佳,过目成诵,但他深知书籍是无价之宝,除了记在脑海中,他同样希望能拥有一份自己的藏书。
展开剩余63%朱彝尊并没有选择偷书,而是想出了一个“高明”的办法——抄书。利用自己在南书房的职务,他带上了一个擅长楷书的抄写员王纶,开始在南书房内偷偷抄写那些有价值的书籍。朱彝尊当时被委派编写《嬴洲道古录》,并负责收集全国各地的典籍惠红网,这使他有了很多机会接触到大量的书籍。而这些书籍,大多数是朝廷推荐的“主旋律”思想的作品,并非违禁书籍。抄书对朱彝尊来说,不仅是个人兴趣的延伸,也是一种能够保存文化的方式。
然而,朱彝尊的这个行为最终被有人举报,康熙帝得知后震怒不已。康熙直接下令将其降级,并逐出了南书房。这一事件被当时的人称为“美贬”。所谓“美贬”,意思是朱彝尊因抄书而被降职,但这降职的过程却显得有些“美好”和“高尚”,并非是因为他做了什么罪大恶极的事。这种降职似乎带着一丝“光荣”的味道,朱彝尊似乎并不觉得这是丢脸的事情,反而觉得自己可以从此摆脱官场纷扰,重新拥有自由的时光,去做自己真正喜爱的事。
朱彝尊的“美贬”并不是他唯一的传奇。他还有一个广为流传的“雅赚”典故。钱谦益的族孙钱遵王,是当时的书籍收藏家,家中藏书极为丰富,尤其珍藏有一部《读书敏求录》,记录了大量宋元时期的古籍。朱彝尊对这部书特别感兴趣,几次尝试请求借阅,但都被钱遵王拒绝。朱彝尊于是施展“老招数”,暗中通过钱遵王身边的管书小奴,通过金钱贿赂和宴请,最终成功从钱家抄得了这部珍贵的书籍。
朱彝尊并没有因抄书事件受到太大的打击,反而转而辞去官职,彻底回归到自己心爱的读书生活中。自康熙31年辞官后,朱彝尊回到故乡,专心收藏书籍,修建了一座藏书楼,名为“曝书亭”。他每天沉浸在自己的藏书中,享受着读书的乐趣,一直到去世。朱彝尊一生的最大财富,并非来自仕途的权力,而是那些书籍与知识。
朱彝尊的故事深刻体现了一个学者对于知识的热爱,甚至在官场的压力下依旧坚持自己的爱好,最终选择放弃官职,专心致志于书海。与一般人将“书中自有黄金屋”的观念相对立,朱彝尊却将黄金屋当作工具,只为更多地接触和享受书籍的世界。在他身上,我们看到了一个为学问而生、为书籍而活的真实形象,难得的雅士风范。
发布于:天津市星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