杨玄感是隋朝著名权臣杨素的儿子。年少时的他性格木讷,甚至被人误认为是痴呆之人。然而命运却让他一步步走上了权力舞台。杨素去世后,隋炀帝的一句话泸深配,彻底动摇了杨玄感的忠心,最终将他推上了叛乱的道路。那么,隋炀帝究竟说了什么话,让他心灰意冷,最终走向背叛呢?
杨玄感出身显赫,自小便接受良好教育。他聪慧勤勉,在父亲的庇护下仕途顺遂。年纪轻轻便官至二品之位,与父亲并肩在朝堂之上,这在当时无疑是一种荣耀,但也违背了古代礼制。隋文帝杨坚曾见父子同列,认为此事有失体统,便强行将杨玄感贬官。若是寻常年轻人遭此无妄之灾,定会心怀怨恨,甚至要与皇帝辩解一番。然而杨玄感却反而欣然接受,还称这是皇帝对自己格外的宠爱,给了自己一个表现孝心的机会。从此可见,他不仅心机深沉,更懂得如何揣摩帝王心思,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孝顺而忠诚的形象。
在杨素去世后,杨玄感被封为礼部尚书,位极人臣。此时的他已然是众人眼中的人生赢家。虽然性情狂放,但他仍明白皇帝的恩宠不可轻视,原本想以忠心报答朝廷。然而,隋炀帝却在不久后对身边人说出一句冷酷之言:“杨素不死,必有一日全家诛灭。”这句话传入杨玄感耳中,无异于当头棒喝。他顿时明白,自己高位并非真正的荣耀,而是悬在头顶的一柄利剑,皇帝若起疑心,自己随时可能覆灭。从那一刻起,他的心态彻底改变,萌生了造反之念。
展开剩余64%起初,他想趁隋炀帝远征之机,拥立杨浩为帝,但被叔父劝阻。于是他选择蛰伏,在军中和朝堂暗中培植势力,为未来起事做准备。等到隋炀帝远征高丽、朝政混乱之际,杨玄感终于行动。他在粮草供应上设下阻碍,使隋军屡遭困境。此时他以“奉旨讨伐来护儿”为名起兵,很快击败来护儿,声势浩大,黎阳一地更是百姓响应,士卒蜂拥而至。李密曾献上三策:上策是断隋炀帝粮草,以不战而胜;中策是攻取长安,徐图天下;下策则是直取洛阳,自立为帝。可惜杨玄感急功近利,选择了下策。
最初,他的军队进展顺利,沿途百姓夹道欢迎,众多勇士投奔。然而久攻洛阳不下,卫玄拼死坚守,战况胶着。更不幸的是,他的弟弟杨玄挺战死沙场,令他悲痛万分。随着洛阳坚不可摧,隋炀帝远在外地也开始反击,攻下黎阳,使杨玄感腹背受敌。在此关键时刻,他又犯下错误,听信李子雄建议,将军队分为东西两路,结果两路皆败,元气大伤。
无奈之下,他才打算采纳李密的中策,转而攻打长安。但此时士气已衰,杨玄感也心力交瘁,久攻无果,逐渐放弃。最终,在隋军围追堵截之下,他大势已去。骄傲如他,不愿屈辱被俘,只得命弟弟杨积善将自己斩杀,结束了波澜壮阔却又悲壮的一生。
纵观杨玄感的一生,他无疑是英勇的。若非屡次决策失误,或许历史将改写。他的起兵虽以失败告终,却重创了隋朝的统治,动摇了统治阶层的稳定,进一步激发了农民起义的浪潮。他的结局固然悲凉,但他的叛乱已成为隋末乱世的重要转折。
参考资料:《隋书》
发布于:天津市星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